随时“云端”办公,自由“安放”工位南京配资炒股,数字游民社区兴起
数字游民在南京:我推着房间找邻居
南京首个乡村数字游民社区坐落于浦口草圣书乡景区。 受访者供图
□南京日报/紫金山新闻记者江芬芬
如今,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借助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,摆脱固定工位的束缚,以自由、流动的状态,将“工位”安放在山水城乡之间。他们,被称为“数字游民”。
随着国内数字游民群体快速壮大,一种融合居住、办公与社交的新型空间——数字游民社区正在全国各地兴起。来自天南地北的数字游民在此相遇,不仅结识志趣相投的伙伴,还与城市发生深度联结。南京正以开放的土壤和创新的氛围,成为数字游民社区发展的重要“试验场”与“落地场”。
数字游民办公中。 受访者供图
“想和谁做邻居,把你的房间推过去”
走进南京红枫科技园内的四百盒子社区,一个上千平方米的开放平层豁然展现。原木长桌、银灰色门框与冷光射灯,营造出简洁明快的工业风格。一眼望去,这里没有隔墙,功能区之间的界限被有意模糊。
在这里,共享空间被最大化。办公区配备共享电脑、3D打印机等办公设备,阅读区、休闲区、电影区构建出轻松氛围,而共享厨房、浴室以及可随意蜷缩其上的沙发,则为整个空间注入家一般的温暖。
与之相对,私人空间被最小化。每个居住单元仅约6平方米,内置一床、一桌、一椅,它们被称为“盒子”。
“四百盒子”这个名字从何而来?社区创始人杜晓峰解释:一个彼此能叫出名字的熟人社区,理想规模大约是150户家庭、四百口人。社区将原本的室内功能模块尽可能地延伸至共享区域,正是想让住在这里的人产生最充分的联结。
2023年,四百盒子社区落地南京,起初定位为新型社区空间,随着越来越多数字游民入住,这里逐渐成为数字游民社区。“社区与数字游民天然契合,数字游民是流动的生活状态,我们正是一个可移动的社区。这里没有固定的工位,你今天想坐在窗边有绿植的位置,可以把桌椅挪过去。每个‘盒子’都装有滚轮,你想和谁做邻居,就把自己的房间推过去。”杜晓峰说。
数据表明,“大家非常愿意短期共同居住”。截至目前,已有超过3000名数字游民来到南京四百盒子社区,年龄集中在20岁—40岁。他们中既有来自中国各地的远程工作者,也有来自法国、土库曼斯坦等国的自由职业者。他们是程序员、设计师、自媒体创作者,在南京边工作、边旅行、边生活。
数字游民社区共享空间被最大化南京配资炒股。 受访者供图
惠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